云深煮茶轩

汕头茶文化的特色,汕头茶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汕头茶文化特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汕头茶文化的特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潮汕茶文化很浓、很深,有什么独到之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  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有什么特色?

潮汕茶文化很浓、很深,有什么独到之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潮汕茶文化

这是潮汕在明清以后,继唐宋茶俗而新兴起的茶道。在全国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是茶文化的高峰。正规品尝潮汕工夫茶讲究要有好环境、好茶叶、好泉水,有一套精致雅洁的茶具考究细致的冲沏技艺。比如冲沏时,要高冲低筛,淋罐利沫,烧盅热罐,烫罐洗杯,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等。

汕头茶文化的特色,汕头茶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潮汕人喝茶,喝的是功夫茶。作为潮汕文化的精髓,功夫茶是潮汕地区特有的饮茶习俗。功夫茶融潮汕的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精神礼仪为一体,不仅是一种茶艺,更是一种民俗。作为一种民俗,功夫茶已经深入潮汕地区人民的文化根基之中


分析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形成原因无外乎三个角度,

1地理位置

汕头茶文化的特色,汕头茶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经济条件

3本土居民意识

古今岭南不缺文化,孔子南迁之所在,鱼米之乡,无论在古代还是如今,羊城,鹏城,佛山,其一物产***丰富,在文化与经济都繁荣的地方,人们生活品质与品味的追求就比较高,其二,千年之前的畲族人,又恰好在凤凰山的天池火山土壤的地方,栽种茶叶,子孙世世代代守着这一脉茶源,追求精致,潮汕炉,白玉令,自古出文臣武将的地方,不难想象出来把泡茶传承的像兵法一样,一招关公巡城再来韩信点兵,玩的之高级,凤凰单丛,顾名思义,单树采摘,单树制作,这种高标准都是其它茶类望尘莫及的。灌木茶树一株也才不下二两成品茶,只有百年的老丛树够大,才配得上制茶人单独伺候制作的级别。毛茶做好还有碳焙,一炉,两种碳,炭火不灭半个月,如此反复三四次,慢慢炖好一泡茶。。。

汕头茶文化的特色,汕头茶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潮汕的茶文化很浓郁,其原因除了经济的富饶,文化的积累,还有就是潮汕人“精致讲究”的生活,就好像没有一只牛,能活着走出潮汕,会吃,会喝,会玩,会乐,才是潮汕。

潮汕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起源唐代,经历了千年的变化、传承,独特之处就在于——潮汕工夫茶“四宝”。

那么,究竟是哪“四宝”呢?


若琛瓯

若琛瓯即品茶杯。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浅,容水量约10-20毫升。现在常用的饮杯(区别于闻香杯),有两种。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紫砂杯,内壁贴白瓷。也有纯紫砂的饮杯,我个人认为不可取,因不利于茶的色泽。


孟臣罐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为宜兴紫砂壶,以小为贵。孟臣即明末清初时的制壶***惠孟臣,其制作的小壶非常闻名。壶的大小,因人数多少而异,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壶,是潮州工夫茶中提法。

历史

但可不是把所有的紫砂茶壶称为‘孟臣罐’,因为明末清初时有个制壶***叫做惠孟臣,其制作的小壶非常闻名,壶底铭有‘孟臣’二字,“孟臣罐”潮俗也称“冲罐”或“苏罐”。“冲罐”可能是因潮语只讲“冲茶”不讲“泡茶”;“苏罐”的“苏”字当指“苏州”或“江苏”,至于1992年版《中国茶经》饮茶篇;乌龙茶饮用方法说“罐则用酥罐”,“酥罐”是因“苏罐”音讹,还是另有所指,不知所云。 惠孟臣,《阳羡茗壶系》说“不详何时人”,现代有人认为:约公元1598~1684年。时人评惠氏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 现代宜兴紫砂名师徐秀棠在《宜兴紫砂珍品》中说:“出土和不断发现之孟臣罐,多为小壶,且较大壶制作精良,为后世水平壶之滥觞。”


潮汕炉

潮汕炉是烧开水用的火炉。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炉在现代亦使用较少。茶艺馆里,我所见到的有三种烧水用具。一种也是紫砂的小炉子,炉内可放置小小的固体酒精灯,配合大的紫砂壶烧水。仿佛也有烧蜡的。但是,无论是固体酒精还是蜡,需注意不能有味道和烟;一种是可保温电热器,不锈钢壶置电热板上;另一种则是磁感应烧水器,玻璃壶(底部是不锈钢)放在感应盘上。这三种用具,以紫砂炉配紫砂壶最有意境,合乎品茶之道,只是较重而易损坏,不方便携带至远处。


玉书煨

玉书煨即烧开水的壶。为赭色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毫升。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泡茶。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一般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壶,多作南瓜形或东坡提梁壶形。也有用不锈钢壶的,用电,可保温。在万般无奈的状况下,也可用大的玻璃烧杯,盛水置微波炉内使之沸腾。此法需注意两点,一是微波炉的时间和火力要调好,防止水未开或水老,需多次试验过方能掌握;二是要清除微波炉内的异味。

功夫茶和擂茶。

潮汕地区气候炎热,当地人饮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致。潮汕名茶荟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工夫茶即是乌龙茶茶艺,为何称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说是因为制作乌龙茶工序复杂、极费工夫,有人说是因为冲泡乌龙茶颇费工夫,也有人说是因为乌龙茶须细啜慢饮。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我国的工夫茶茶艺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宝齐备,一是陶水壶;二是红泥小火炉;三是小茶壶;四是小瓷杯。陶水壶里装入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倒上水,放在小火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斟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用舌头***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汤浓淡一致。有人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认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乐四趣。和、敬讲的是茶德,精、乐讲的是茶技与茶趣。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擂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擂茶,盛行于潮汕地区的揭阳、普宁等地,其中大部分聚居的是客家人。[_a***_]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都请他们喝擂茶。擂茶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是口径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三是用竹篾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子”。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叶、园香、金不焕、苦辣芯等为原料,用一把好茶叶,适量芝麻,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手握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旋磨,间或钵中间擂击,将茶叶等研成碎泥,即用捞子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泥”、或称“擂茶脚子”。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了,喝之会觉得喉咙清爽,回肠荡气,别具风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节目”。

 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有什么特色?

是“潮汕工夫茶”,不是“潮汕功夫茶”。这个名字,更重要的是容纳了故事和名称!由于历史的底蕴自己喝茶的经验,相对来说,比其它地方要更有特色!特别是使用了单枞茶作为冲泡品种的人,就更有特色!

功夫茶,流行于福建、广东等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您提问的广东潮汕和汕头的功夫茶。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融合精神、礼仪、沏泡、巡茶为一体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茶道艺术。既有生活和艺术的结合,又兼具传统风韵和现代休闲空间意识,所以已经推广到整个华人世界

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名气也大,因为除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人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之外,还与扩大交往、会见亲朋,以及商务洽谈有关。饮用功夫茶还对身心保健有积极作用。三两个知己,品茗谈笑,气定神闲,精神愉悦,对消除烦恼压力、健脾开胃、解除油腻都大有益处。

潮汕功夫茶的特色在于它每一道工序的严格讲究,茶具、水质、茶叶和冲泡过程。

茶具,包括茶炉、水壶、茶壶、茶池、茶盅、嗅盅及几件附属用具。前面几样很好理解,茶壶基本是紫砂的或潮州泥制作的袖珍壶;茶盅就酒盏大小;嗅盅用来闷茶,然后嗅茶香器具;茶池或圆或方,表面散步很多小孔,冲洗茶盏的时候将水漏下。

水最好是山上的清泉,烧开水用薪炭,用刚开的“蟹眼水”(就是很多水花的)。

茶叶大多是铁观音,茶叶占茶壶七成,一两茶叶只能泡四五次茶。

冲泡比较讲究,第一次泡的是用来洗盏,然后第二道水茶香才散发出来。接着是“行茶”,用小壶巡回穿梭于杯盏之间,知道每杯七分满。最后还得“韩信点兵”,将壶中的余茶一点一点抬头点入各个杯盏中。这时用嗅盅盖上就好了。

功夫茶自然很好喝,更享受的是泡茶过程,视觉和味觉 嗅觉的多重享受。

文/GSN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汕头茶文化的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汕头茶文化的特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5218.com/post/1354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